光线照射到被射体的同时,由于被射体的透明程度不同,会在被射体本身或被射体所在的环境中,产生黑暗程度不同的未照明或未完全照明的部分,我们把这些部分称为某被射体的影子或阴影。影子或阴影的形成主要与光源,被射体和环境有关,那么,影子的规律也和这些因素有关。
1、光源,被射体和影子或阴影是在一条直线上的,因此,我们在光源的位置是看不到影子或阴影的。
2、影子的多少和光源的多少有关,光源有几个,影子就有几个。
由于早期胶片感光性能有限,所以拍摄时需要多个光源,这也导致了影子重叠、错乱的问题。
3、在被射体和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光源与被射体和影子的关系如下:
光源愈高,影子愈短,愈实;光源愈低,影子愈长,愈虚。
光源离被射体愈近,影子则愈大,愈虚;
光源离被射体愈远,影子则愈小,愈实。
直射光的影子实,散射光的影子虚。
在黑色电影中,由于百叶窗离光源太阳很远,离投射物人很近,所以总是能在演员身上切出生硬、扎实的影子
4、在光源与环境之间的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光源与被射体和影子的关系如下:被射体离光源愈近,影子则愈大,愈虚;被射体离光源愈远,影子则愈小,愈实。被射体离环境愈近,影子则愈小,愈实;被射体离环境愈远,影子则愈大,愈虚。
著名黑色电影《大爵士乐队》结尾,该片也是将光影运用到极致的作品,各种剪影令人过目不忘
5、在光源与被射体之间的关系不变的情况下,光源与被射体和影子的关系如下:环境离被射体和光源愈近,影子则愈小,愈实;环境离被射体和光源愈远,影子则愈大,愈虚。
表现主义电影《诺斯费拉图》,对于阴影这一试听语言的开创性运用,很大程度归功于德国表现主义电影
影子的规律为我们电影摄影创作中的光影处理提供了客观依据,但是,“人类的思维,不管是其知觉思维还是理性思维,在寻找某些事件发生的原因时,总是在发生这一事件的附近寻找。正是这个原因,全世界的人才一致认为,影子是由投射这个影子的物体创造出来的。”“人们总是把这个影子当作是第二个自我,甚至把它与自己的灵魂或生命力等同视之”。人类的这种思维定式,为电影摄影的光影艺术处理找到了心理依据,也只有在电影里,影子这个第二自我才真正具有了第一自我般的生命力和无尽的表现力,尤其在一些恐怖片心理片中,更是如此。
1949年获得第三届嘎纳电影节金棕榈奖的英国电影《第三个人》就是这类影片的杰出典范。影片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的第一个冬天,处于美国,英国,法国和苏联共同控制下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一片萧条,黑市盛行,犯罪猖獗,寒气逼人。生活困苦的美国作家马丁突然收到了老朋友哈里从维也纳的来信,说为他找到了一个理想的工作。当马丁找到哈里的住所时却得知哈里在头一天的下午刚刚被车撞死。哈里奇怪地死亡引起了包括国际刑警在内的诸多人士的关注,因为有人看见哈里的尸体是有三个人抬走的,可是这神秘的第三个人却再也没有出现。然而,某一天哈里神奇地复活并出现了,却没有逃脱他应得的下场。
黑色电影《第三个人》是一部大量运用阴影的大师级作品
该影片的摄影师罗伯特·克拉斯克为了营造冷战时期维也纳紧张和神秘的气氛,除了在视觉效果上运用了大量的倾斜构图外,在光影的处理上,大量地运用了影子。
人物的出场始终是以影子来代替,让观众的注意力始终围绕着影子转,紧张中虽有松弛,松弛中更加地紧张。 在这里影子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物,就是第一自我。 影子使影片的故事情节一环紧扣一环,由此及彼,前呼后应, 既强调了人物的性格矛盾又如实地反映了战后欧洲社会的混乱面貌。
大量的场景以拍摄影子表现人物出场
罗伯特·克拉斯克创造性地运用了光影和构图等多种视觉因素为影片营造了紧张神秘的气氛,也为他自己赢得了第二十三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黑白片摄影奖。
来源:大峰传媒
【联系我们】
扫描添加公众微信号,欢迎大家多多推荐,关注我们。
微信公众号:zhongchuanyingcai
投稿邮箱: zcyc@cnmhr.com
商务合作:010-65727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