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片
以科学幻想为内容的故事片
拥有叙事时空的宏观、可塑的视听意向、内部逻辑严格、人物塑造简单、推崇传统价值
最早的科幻片:乔治·梅里爱《月球旅行记》
代表作:《终结者》《蝙蝠侠》《星际穿越》等
新好莱坞阶段是指从60年代至今的电影时期,在这个阶段,高成本的“重磅炸弹”策略使类型片在表达方式上发生改变,社会意义也走向了多元。新好莱坞是旧好莱坞的延伸和发展,它是电影艺术内部和社会文化环境变化的结果。而在本质上,好莱坞的梦幻功能并没有改变。
好莱坞式的制作人员工种细分详尽,该负责什么就负责什么,不负责什么一概不管,如好莱坞里的一个推车工人,他只需要负责推车,且一做就可能是几十年。工厂化的制度和管理模式,限制了工作人员其他发展,在好莱坞的一生中只能做这件事,做到出神入化。因此,好莱坞出产的电影,基本上可以有质量保证,它永远不会让你失望,也别对其抱有什么期望。
典型的制片厂模式除了好莱坞以外,还有印度和中国香港。印度电影善于寓教于乐,往往越是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片子,越有教育意义。印度电影欣赏之余,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是宝莱坞套路,导演总会在讲故事的间隙甩出一大段歌舞来,这种程式化的歌舞形式几乎被运用到每部印度电影中,久而久之,强化了观众的观赏习惯,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了歌舞片的程式化。程式化实际上是一种形式高度成熟、手法相对稳定而且又符合印度电影规律,用以丰富作品内涵和加强艺术表现力的一种特定的电影语言。
香港电影的制片模式,专业分工、组织结构虽比中国内地、台湾地区完善,但较之好莱坞仍显得随意机动,工业化程度远不够严密有序。按照好莱坞的工业规则,电影一旦开机便需按部就班,不能随意更改剧本、变动进度。
然而香港的电影导演的拍摄方法却大不相同,在保证按时交片的前提下,现场即兴发挥、随拍随改、有时停工有时赶拍。这种做法恰恰是香港电影黄金时代最正常的作风习惯。
电影的另一种制片模式是欧洲模式,他们专出艺术家,艺术家最讨厌条条框框,所以欧洲没有制片厂,一切以导演为中心,而导演都是艺术家。
代表有意大利新现实主义,新现实主义电影的历史,一般从1945年罗伯托·罗西里尼拍出《罗马,不设防的城市》算起,然而它的孕育期却早在战争时期便已开始,并且渊源还可追溯到19世纪末的意大利真实主义文学。
新现实主义追求的是生活真实,要求表现意大利人民饱经战争的痛苦和生活中的苦难,谴责社会中的不公。
代表其二有法国电影新浪潮,放飞自我,打破规则,本质是一次要求以现代主义精神来彻底改造电影艺术的运动,它的出现将西欧的现代主义电影运动推向了高潮。
“新浪潮”电影以表现个性为主,不仅促进了法国电影表现手法的多样化,也引发了现代主义电影思潮在欧美各国的第二次兴起。像瑞典导演英格玛·伯格曼,意大利电影大师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费德里科·费里尼等都受到了一定的影响。
亚洲电影除了印度和香港之外,大多数国家和欧洲类似,都以导演为中心,反对了好莱坞的制片人中心制,强调电影重要的不是制作,而是自我表现。区别在于亚洲各国(中国、日本、韩国、伊朗等)都是只关心自家的那点事,电影民族化属性更强,不像欧洲的电影艺术家,艺术至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