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要啦免费统计 导演培训|摄影师培训|导演培训班|编剧培训|摄像培训|后期制作培训|表演培训-中传英才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服务商登录

报名咨询热线

010-65727776
首页 - 专业课程 - 灯光

影视照明的应用方式

发布时间:2020-02-11 20:24:01     浏览次数:次     发布者:本站

      姜文导演的《鬼子来了》充满了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黑色电影的低调照明风格。侧光、明暗对比、制造投影等技法体现出如同其性格特点的强硬与利落,打破常规的用光方式强化了画面表达效果。


(一)人工光的使用强硬而绝对,画面黑白反差较大

     《鬼子来了》作为一部黑白电影,黑、白、灰就是影像的全部色彩,因此,对这三种颜色的处理就决定了影像的视觉效果。《鬼子来了》正是利用这三种颜色的特性,制造出极具视觉冲击力和情感表现力的画面。

      在所有色彩中,黑与白是性质相反、对比而生的两种颜色,当它们同时出现时,会在我们的视觉上形成较大的视觉反差。而灰色是处于黑白之间的颜色,对于黑白有着一定的调控能力,它能丰富由白至黑的颜色层次,缓和、调剂黑白之间的关系。在一个影视画面中,如果灰色的范围扩大,那么黑与白之间的距离就会拉长,让视觉产生舒适、柔和感,反之则会造成视觉上的刺激和紧张感。影片《鬼子来了》的诸多画面中,正是由于灰色的面积被尽可能地缩小,黑白两色的面积扩大,使之形成了视觉感受强硬且绝对的画面效果。其原因在于创作者多用较强的直射光作为主光源,并尽量减少辅助光和背景光的使用,从而形成明暗对比强烈、轮廓线突出的影像效果。

      图1-65中,被“我”用枪逼到墙角的马大三紧闭双眼处于惊恐之中,直射光源位于画面左侧,除了那把手枪和隐约可见的“我”的影子之外,能看见的就只有马大三的脸部近景。通常情况下,如果室内空间光线昏暗且人物着深色服饰,往往会运用轮廓光,使人物头发、面部、颈部、背部等呈现出来。但此画面却仅使用一组直射光制造出高反差的光照效果,通过黑与白的强烈对比制造出视觉上的紧张感,传递出不安的情绪。  


图1-65


      在马大三一伙人商量怎么处理人质的这场戏中,唯一的光源就是桌上的那盏油灯(见图1-66),除了被光照覆盖到的人和物之外,其余的物体都彻底消失在黑暗之中,没有运用辅助光交代人物暗部轮廓和展现暗面结构。


图1-66


     如果影视画面的灰色面积被尽可能压缩,黑与白的对比则显得尤为突出。强硬的灯光会加剧黑白两色的明度极差,使画面呈现出绝对的黑白对比。图1-67中,除主光外没有任何辅助光及背景光的存在,马大三的脸部被均匀地分成了黑白两等份,暗部彻底隐匿于黑暗之中。创作者刻意制造的黑白反差,除意在追求强烈的画面视觉效果外,也保持了画面的活跃性。黑色弱化了与剧情表达无关的物质要素,白色强化了画面中人物的动作及神态,为影片故事情节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


图1-67


(二)布光无逻辑、反常规

      在《鬼子来了》中,用光方式的无逻辑、反常规意在造成观众新的视觉感受或有意打破用光的逻辑性,使之强有力地服务于剧情。

      在影片拍摄过程中,由于演员同光源的距离远近不一,因此会产生明暗的变化和对比,许多创作者会很严谨地观察记录每个演员身上的光影情况,当机位、景别发生变化时,要保持前后光线条件不变,以达到镜头之间符合逻辑的目的。但《鬼子来了》中,这种常规逻辑被打破了,仔细剖析影片中的一些场景后就会发现,即使是同一场景中前后相连的两个镜头,光源的位置也会发生很明显地改变。以七爷这个角色为例,在前一个全景画面里(见图1-66),油灯作为场景中的主光源放在画面偏左下方的位置上,而七爷是躺在画面右上方的炕上,也就是说七爷所处的位置是光线较弱的地方。但相同场景中,特写七爷面部时,似乎那盏油灯已不自觉地“跑”到了人物面部前方(见图1-68)。按照正常逻辑,他的面部应该呈现出暗淡无光的深灰色,但此时将油灯移至人物面部前方,清晰展现人物面部表情更符合剧情表达的需要。这种前后不一致的用光方式,虽然在逻辑上出现断裂,但就画面本身来讲,它能够减轻观众长时间观看黑白片的视觉疲劳,造成画面的跳跃感,尤其是当某一场景的前半部分画面都长时间处在昏暗的光线条件下,用这种打破正常逻辑的布光方式可对观者视觉产生新的刺激和起到很好的调节作用。


图1-68


      影片中,关押花屋小三郎和董汉臣的地下室原本是一个封闭的空间,唯一的光源来自于那扇小小的窗户(见图1-69),但是当马大三和鱼儿几次从外面进来的时候,在与窗户相反的方向,总有一组侧光照射在马大三和鱼儿身上(见图1-70)。关于这一组光的来源创作者没有给予交代,似乎就是为了让观众可以看清楚从门外进来的人而刻意制造的。


图1-69  


图1-70


      创作者除了模糊光的来源之外,还直接过滤掉了一些看似无关的细节。当马大三慌乱地打开“我”送来的两个装人质的麻袋时,鱼儿在黑暗中划燃一根火柴(见图1-71),以便马大三能够看清楚里面的人,但当鱼儿大叫着“哎呀,活人!”瘫坐在地时,手上的火柴已然熄灭,可此时屋子里的亮度却丝毫未减(见图1-72)。但观看这场戏时,观众的思维并没有被这样一个细节所影响,仍然顺着画面去关注接下来的故事发展,甚至可能会因为抖动的镜头和演员的快速移动而忽略掉这个细节的存在。这一反常规思维的用光方式可能对一些谨小慎微的创作者来说是不允许的,但在此片里却成了“家常便饭”,它在一定程度上保持了画面的连贯性和视觉的平衡感。火柴熄灭后,画面按常理应回到黑暗中,然后再亮起来,但短时间内的快速明暗变化会造成观者的不适。所以,选择巧妙避开这些细节看似违反常规,却使得影片的流畅度得到了提升。  


图1-71


图1-72



【 返回 】

咨询电话

010-65727776
扫描添加公众微信号↓